活动招募|期末考试结束 这个周末“故匠新生”第二弹等着同学们来体验!
活动招募|期末考试结束 这个周末“故匠新生”第二弹等着同学们来体验!
活动招募|期末考试结束 这个周末“故匠新生”第二弹等着同学们来体验!编者按近年来,河北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,深入开展双争(shuāngzhēng)活动,扎实推进精神文明(wénmíng)(wénmíng)建设取得新进展新成绩。河北省10个市(gèshì)(县)、167个村镇、153个单位分别入选(rùxuǎn)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、文明村镇、文明单位(wénmíngdānwèi),36户家庭、45所学校分别入选第三届全国文明家庭、文明校园。河北日报选取部分典型的经验做法,与读者共享。
承德市口袋公园(gōngyuán)暖漪园。 省文明办供图
创建文明城市 增进(zēngjìn)民生福祉
开展(kāizhǎn)“星期六文明(wénmíng)实践行动”1.2万次,4.2万名志愿者、60余万名市民参与;229个“山体公园(gōngyuán)”“口袋公园”,让居民开窗见绿、出门入园、景中休闲……漫步承德,文明新风扑面而来。
近年来,承德市上下牢记嘱托(zhǔtuō),大力弘扬塞罕坝精神,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作为精神文明建设(jiànshè)的重要抓手,锚定目标、持续用力,成功(chénggōng)入选全国文明城市。
承德市把理想信念教育(jiàoyù)和核心(héxīn)价值引领贯穿文明创建全过程,高举思想旗帜,凝聚创建合力,打造信念坚定、团结奋进的城市之魂。强化理想信念教育,推进系列主题教育常态化制度化(zhìdùhuà),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,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,巩固(gǒnggù)壮大(zhuàngdà)主流思想舆论,凝聚起奋进新征程的强大精神力量。
该市构建起上下联动格局,建立(jiànlì)高效运转、责任到位的指挥体系,坚持以上率下,下设13个(gè)工作专班,市、区、镇街(zhènjiē)、村居(cūnjū)四级联动,595个网格的1.2万名网格员活跃在创建一线。建立党建引领文明创建工作机制,推动全民广泛参与,327个市、区直部门与247个村居结对共建,开展“星期六(xīngqīliù)文明实践行动”,文明引导员遍布交通路口(lùkǒu)、旅游景区,众志成城的创建氛围更加浓厚。
在文明城市创建中(zhōng),承德市以人民满意为根本标准,突出(tūchū)创建为民,着力增进民生福祉,努力把创建工作(gōngzuò)任务清单变为群众的“幸福清单”。持续完善城市功能,开展城市更新行动,实施改造提升工程174个,改造老旧管网426公里,新建(xīnjiàn)公共停车位11399个,13条城市主要路段实现景观提升,创建省级精品街道(jiēdào)6条、美丽街区(jiēqū)3个,一批群众呼吁多年的项目建成投用。
大力优化(yōuhuà)公共服务,该市一体推进(tuījìn)背街小巷、弱电飞线等15项治理行动,群众生活更加便利。584个改造(gǎizào)后的老旧小区全部纳入15分钟生活圈,新改造的106个公交车亭、66个公厕、5个集贸市场遍布(biànbù)城区,60余家机关单位停车场(tíngchēchǎng)免费开放,居民游客共享优质服务。轻微不罚、首违免罚成为执法常态,城市烟火气有秩序更有温度。着力提升城市品位,中心城区武烈河、滦河沿岸亮化全覆盖,以生态为底色(dǐsè)的山水园林城市魅力更加彰显。空气质量始终保持全省领先,先后获评全国(quánguó)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、中国最具生态竞争力(jìngzhēnglì)城市。
培育时代(shídài)新风,提升城市文明内涵。承德坚持以双争(yǐshuāngzhēng)活动为引领,在弘扬主流价值上走在前、作表率,让文明承德可感可及(kějí)。扎实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(yìshí)试点建设,以文化和旅游为平台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(jiāoliú)交融,获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、全国首批旅游促“三交”计划试点城市。大力培树“道德模范”“身边好人(rén)”“文明市民”,涌现出全国道德模范范振喜等省级以上先进典型(xiānjìndiǎnxíng)1222人,居民群众崇德向善、见贤思齐、争光争气,城市道德底蕴愈加深厚。
该市出台文明行为促进(cùjìn)条例,推动文明从“软环境(huánjìng)”变成“硬约束”。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作用,开展“优化营商环境、共建文明承德”等10大文明行动,让垃圾分类、交通礼让(lǐràng)、随手志愿成为新风尚(xīnfēngshàng)。截至目前,全市创建全国文明村镇25个、文明单位33个、文明校园(xiàoyuán)9个、文明家庭3个,“做文明有礼承德人”外(wài)化为广大市民的自觉文明行为。
4月3日,在张家口市宣化区顾家营镇左家营村爱心超市(chāoshì),村民们正在用文明积分兑换日用品。 省文明办(wénmíngbàn)供图
张家口市宣化区(xuānhuàqū)左家营村
党员带头干 绘就新画卷(huàjuàn)
夏日的张家口市宣化区左家营村,一幅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铺展眼前:整洁的村道两旁,一幅幅墙体彩绘色彩斑斓;马场(mǎchǎng)内,游客们(men)在体验(tǐyàn)骑马的乐趣;垂钓(chuídiào)园里,三三两两的钓鱼爱好者惬意悠闲。这个曾经基础设施薄弱、产业单一的村庄,经过6年的发展建设,如今获评第七届全国文明村镇(cūnzhèn)。
近年来,左家营村坚持党群(dǎngqún)同心筑根基,以德治(dézhì)润人心,用善治提效能,通过物质精神双驱动,激活新时代乡村文明基因。
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坚持党的(de)全面领导,以(yǐ)坚强组织保障汇聚磅礴力量。
左家营村辖区面积3.68平方公里,常住人口1053人,党员46人。该村筑牢支部堡垒,设立“党员责任区”,实行“党员联户+网格化”创建(chuàngjiàn)模式,把组织推动(tuīdòng)(tuīdòng)、党员带动(dàidòng)转化为创建动能。广泛动员(dòngyuán)参与,健全村民议事会、道德评议会、红白理事会等自治组织,发挥村规民约激励约束作用,动员党员群众(qúnzhòng)积极参与矛盾调解、志愿(zhìyuàn)服务等工作。全心服务群众,推动文明创建与服务村民有机融合,通过32个小(xiǎo)网格的精细服务,为村民办实事好事600余件,实现了“服务到家、文明到心”。
坚实的物质基础是(shì)文明创建的保障,也是文明成果惠及于民的根本。
左家营村坚持兴业(xīngyè)富民强支撑,培强产业助增收(zēngshōu)。该村(gāicūn)始终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,一年新增一个新项目,先后建成左转汤泉水上乐园、跑马场、蟹稻共生特色种养基地等(děng)产业项目,带动100多名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,乡亲们得了实惠,越干越有劲。
人居环境换新颜,改善基础设施、建设休闲廊亭、修缮广场戏台、推进垃圾(lājī)治理、种养果木花卉,一年(yīnián)年投入,一年年变化(biànhuà),优美舒适的环境成为文明最直观的体现,人心聚拢了,幸福感提升了。
成果普惠暖(pǔhuìnuǎn)人心,用集体经济发展成果反哺民生(mínshēng),投资60万元建成400平方米互助幸福(xìngfú)院,安置了村内五保户、残疾人。每年拿出10万元帮扶困难群体、设立教育奖学金、提高村民福利,村民听党话、感党恩、跟党走(gēndǎngzǒu)的信念更加坚定。
崇德向善育新风。左家营村始终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创建主线,着力(zhuólì)培育文明乡风、良好(liánghǎo)家风、淳朴民风。
发挥榜样力量,常态化开展“好媳妇”“好婆婆(pópó)”“星级文明户”等(děng)选树宣传活动,设立“善行义举榜”,创新爱心超市积分管理,“好婆婆、好媳妇”白永梅和马小英、道德模范闫秀平等一批(yīpī)善心事迹,感染着(zhe)每一位村民。
加强文明浸润,组建(zǔjiàn)13支志愿服务队和文化团体(tuántǐ),“周六行动日”成为全村共识,广场(guǎngchǎng)舞比赛、厨艺大赛、晋剧表演等文化活动年年举办,上百名村民踊跃参加,丰富的文化生活使村民笑口常开。
该村大力推进移风易俗(yífēngyìsú),投资新建红白事大礼堂,免费(miǎnfèi)为村民提供场地、水电(shuǐdiàn)等服务,规定每桌用餐标准不超过300元,与过去在城里饭店办事儿相比(xiāngbǐ),一场至少可省3000元。大伙儿都说,人情债减轻了,乡风清爽了,日子更有奔头了。
2024年3月15日,沧州市运河区丽景社区邀请“中国好人”武春章为朝阳(zhāoyáng)小学师生以(yǐ)童谣的形式讲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。 省文明办供图(gōngtú)
沧州市运河区(yùnhéqū)丽景社区
优化民生(mínshēng)服务 提升文明素养
近年来,沧州市(cāngzhōushì)运河区公园(gōngyuán)街道丽景社区持续深化精神文明建设,优化社区民生服务,提升居民文明素养,努力(nǔlì)把(bǎ)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成居民“第二个家”,让文明创建可观可感、深入人心。日前,该社区入选第七届全国文明单位。
丽景社区坚持以创新理论凝心聚力,不断强化政治引领,让(ràng)党旗(dǎngqí)在基层一线(yīxiàn)高高飘扬。成立“春章(chūnzhāng)红色宣讲工作室”,14位宣讲员开展宣讲千余场,推动党的创新理论“飞入寻常百姓家”。组建(zǔjiàn)“党员+网格员+志愿者”服务联盟,依托“敲门行动”“联心卡”直通民情,共计解决民生实事1000余件。
同时,社区推动下沉工作队、包联单位组织共建、活动共办(gòngbàn)、资源共享,推出“便民工具箱”服务,建立居民互助机制,累计服务2000余人次,构建“人人参与、人人受益(shòuyì)”的(de)文明创建格局。
在深入开展(shēnrùkāizhǎn)双争活动中,丽景社区持续推动(tuīdòng)社会主义核心(héxīn)价值观落地生根。社区里有三位长期志愿(zhìyuàn)者,被居民(jūmín)亲切地称为“三宝”:“大宝(dàbǎo)”是年过九旬的“中国好人”武春章,以1500多首童谣传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;“二宝”是75岁的“河北好人”郭雪迎,义务传授武术28载;“三宝”是61岁的“沧州好人”张来福,无偿提供心理咨询服务近10年。在这“三宝”的引领下(xià),社区共组建16支特色志愿服务队,吸纳1258名志愿者,形成“讲文明(jiǎngwénmíng)、比奉献”的创建氛围。
注重道德养成,丽景社区常态化组织道德讲堂、百姓故事汇、身边好人选树等活动(huódòng),开设宣讲直播课、文化抖音号,广泛倡树崇德(chóngdé)向善、见贤思齐的文明风尚。同时,注重家风培育,建好用好家教家风教育实践(shíjiàn)基地,鼓励居民传家训、立(lì)家规、扬家风,累计举办家长沙龙、文明家庭创建等活动95场,以良好家风促进社区和谐(héxié)。
聚焦民生需求,汇集文明力量。丽景社区坚持以品牌管理提精度、活动机制保温度、群众(qúnzhòng)参与拓(tuò)广度,持续强化民生服务实效(shíxiào)。坚持项目化运行,社区依托实践站孵化了“文武小院”“爱心理发”“三为书屋”等12个文明实践品牌项目,有针对性(zhēnduìxìng)地满足群众各类需求。
坚持常态化服务,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全年(nián)开放,月月有主题,周周有活动,连续3年组织(zǔzhī)季度健康体检,连续9年举办读书节,同时充分利用晚间、周末时间(shíjiān)开展(kāizhǎn)丰富的文化娱乐活动。坚持社会化参与,社区整合辖区医疗、法律、警务、教育等(děng)专业资源,定期开展义诊、普法、非遗展示等活动,推动“养老有温度、育小有力度”。
丽景社区党委书记张(zhāng)金利介绍,下一步,他们将持续巩固和深化文明(wénmíng)创建成果,以更优质的服务惠及群众,让文明之花更加绚烂多彩。
日前,许红阳(hóngyáng)教儿子雕刻木雕作品。 省文明办供图
刻刀传技艺 匠心(jiàngxīn)传家风
“木雕(mùdiāo)技艺是我们家族传承的瑰宝,也涵养了我们家的家教家风(jiāfēng)。作为一名90后,我既要(yào)(yào)让非遗技艺在新时代火起来,也要让好家风永远传下去。”近日,第三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、石家庄许红阳(hóngyáng)木雕博物馆馆长许红阳,深情讲述了他传承井陉木雕技艺与弘扬优良家风的历程。
井陉(jǐngxíng)木雕是(shì)河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,传承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。许红阳家族是这门技艺的守护者(shǒuhùzhě),到他已是第十三代传人。
对许红阳而言,木雕是“流淌在血脉里的家族记忆”。“从小闻着木屑的清香,看着父亲雕刻(diāokè),那刻刀落下的声音(shēngyīn),就像在我心里(xīnlǐ)奏响的乐章。”许红阳说,在父亲引导下,他7岁学画,13岁拿起刻刀,经过多年努力,不仅掌握了(le)核心技艺,更深刻体悟到木雕不是博物馆(bówùguǎn)里的标本,而是活在家庭日常生活中的文化基因。
如今,他也开始教导儿子学习(xuéxí)木雕,将(jiāng)那份对传统的敬畏心、对匠心的责任感和对文化的认同感代代相传。
在许红阳看来,家风是非遗传承的(de)隐形(yǐnxíng)密码。学习木雕的过程异常枯燥艰辛,长辈们常以“玉不琢,不成器;木不雕,难成品”的古训教导他(tā),要耐住寂寞、不怕吃苦。
儿时,许红阳抱(bào)着几十斤木头一坐数小时,刻刀磨破手是家常便饭。
长辈们强调:“雕刻时每一刀都很重要,特别是要下好(hǎo)第一刀。做人也一样,要走正道,一步一个脚印。”这(zhè)让他领悟到,“做人做事和木雕一样,虚浮(xūfú)不得”。
从构思、构图到选料、雕刻、打磨,一件作品(zuòpǐn)往往耗时半月甚至一年。“精益求精是我们匠人的本分。”秉承这一信念,许(xǔ)红阳潜心钻研,将薄浮雕技艺的雕刻薄度精确控制在2毫米到4毫米之间(zhījiān)。
“不怕吃苦、踏实做人、精益求精”的家风(jiāfēng),已(yǐ)融入血脉,成为比技艺更珍贵的传承,并由他继续传递给下一代。
“把老祖宗的手艺藏在家里,不如敞开大门让更多人(rén)看见。”许红阳这么说的,也是这么做(zuò)的。自2015年起(qǐ),他便与爱人推广木雕技艺,开展公益活动200余场。他们带着作品与工具走进十多所院校,设立(shèlì)木雕创新工作室,累计培训学生3万余名。
今年,在有关部门支持下,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成立木雕非(fēi)遗专业,许(xǔ)红阳和父亲、妻子均成为特聘老师。“手把手教孩子们握(wò)刀、雕刻,孩子们第一次刻出完整的图案时,眼睛(yǎnjīng)亮得像星星。”许红阳欣慰地说。从孩子们眼中闪烁的好奇与热爱里,他看到了非遗传承的希望种子正在播撒(bōsǎ)。
许红阳表示(biǎoshì),他将与更多家庭一起,将文化传承与家庭文明建设相(xiāng)融合,让爱国爱家、相亲相爱、向上向善、共建共享的新风吹遍千家万户,让古老(gǔlǎo)的木雕技艺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绚丽的文明之花。
2024年9月,衡水(héngshuǐ)学院学生(xuéshēng)志愿者为2024衡水湖马拉松赛提供志愿服务。 省文明办供图
建文明校园 育时代新人(xīnrén)
近年来,衡水学院积极推进文明校园创建,取得(qǔde)显著成效(chéngxiào),今年5月获评第三届全国文明校园。
学院党委切实履行(lǚxíng)主体责任,领导干部带头讲思政课。挖掘本地红色(hóngsè)文化等思政资源,构建覆盖课堂、校园、社会的立体网络。创新开展思政课校外实践教学,聘任11位(wèi)道德模范、行业精英担任校外思政课导师,将课堂搬到田间(tiánjiān)地头、企业车间、法庭现场,形成理论课堂、第二课堂、实践课堂、网络课堂联动的教育教学模式(jiàoxuémóshì)。
思政课不仅应该(yīnggāi)在课堂上(shàng)讲,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。“行走的思政课”让学生在现实场景和亲身体验中“学思践悟新思想”,切实提升了实践育人(yùrén)实效。
学院把精神文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,深化校园文化(wénhuà)(wénhuà)建设和文明校园创建,“守正出新”校训、“尊师爱生、严谨唯实(wéishí)”校风深入人心。开展“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”等活动,构建“1+8”传统文化课程(kèchéng)群,将衡水内画(huà)、武强年画等文化瑰宝融入课程体系,形成“董子+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模式。
衡水学院注重师德师风,弘扬教育家精神,建立“榜样引领—警示教育—实践养成”机制,培树师德典型,150余人获全国模范教师(jiàoshī)、河北省师德标兵等(děng)称号。学院扎实开展基础创建,“道德讲堂”长年不辍,近5年评选文明师生2740余人,文明院系(yuànxì)、文明班级、文明宿舍、文明社团(shètuán)等911个。学院年度人均(rénjūn)志愿服务时长50多(duō)小时,5年来参与衡水湖国际马拉松赛(mǎlāsōngsài)等志愿服务达30万人次,“衡院志愿红”成为亮丽风景。
学院(xuéyuàn)坚持校企地合作,实施“服务衡水行动计划”,构建应用型(yìngyòngxíng)人才培养模式,建设省级科研平台14个、组建89支专家团队,学院教师与地方企业技术骨干(jìshùgǔgàn)携手指导学生(xuéshēng),加速(jiāsù)学生成长。近年来,全院学生在各级各类学科专业竞赛、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奖2138项,其中获省级以上学科竞赛奖励1462人次。
衡水学院党委书记牛泽彬表示,学院将以人才之智、文化之力(zhīlì)、文明之风,把(bǎ)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到实处,为新时代(shídài)精神文明建设贡献力量。(河北日报记者 薛惠娟 高 珊)
关注河北(héběi)新闻网,了解河北最新新闻。
编者按近年来,河北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,深入开展双争(shuāngzhēng)活动,扎实推进精神文明(wénmíng)(wénmíng)建设取得新进展新成绩。河北省10个市(gèshì)(县)、167个村镇、153个单位分别入选(rùxuǎn)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、文明村镇、文明单位(wénmíngdānwèi),36户家庭、45所学校分别入选第三届全国文明家庭、文明校园。河北日报选取部分典型的经验做法,与读者共享。
承德市口袋公园(gōngyuán)暖漪园。 省文明办供图
创建文明城市 增进(zēngjìn)民生福祉
开展(kāizhǎn)“星期六文明(wénmíng)实践行动”1.2万次,4.2万名志愿者、60余万名市民参与;229个“山体公园(gōngyuán)”“口袋公园”,让居民开窗见绿、出门入园、景中休闲……漫步承德,文明新风扑面而来。
近年来,承德市上下牢记嘱托(zhǔtuō),大力弘扬塞罕坝精神,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作为精神文明建设(jiànshè)的重要抓手,锚定目标、持续用力,成功(chénggōng)入选全国文明城市。
承德市把理想信念教育(jiàoyù)和核心(héxīn)价值引领贯穿文明创建全过程,高举思想旗帜,凝聚创建合力,打造信念坚定、团结奋进的城市之魂。强化理想信念教育,推进系列主题教育常态化制度化(zhìdùhuà),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,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,巩固(gǒnggù)壮大(zhuàngdà)主流思想舆论,凝聚起奋进新征程的强大精神力量。
该市构建起上下联动格局,建立(jiànlì)高效运转、责任到位的指挥体系,坚持以上率下,下设13个(gè)工作专班,市、区、镇街(zhènjiē)、村居(cūnjū)四级联动,595个网格的1.2万名网格员活跃在创建一线。建立党建引领文明创建工作机制,推动全民广泛参与,327个市、区直部门与247个村居结对共建,开展“星期六(xīngqīliù)文明实践行动”,文明引导员遍布交通路口(lùkǒu)、旅游景区,众志成城的创建氛围更加浓厚。
在文明城市创建中(zhōng),承德市以人民满意为根本标准,突出(tūchū)创建为民,着力增进民生福祉,努力把创建工作(gōngzuò)任务清单变为群众的“幸福清单”。持续完善城市功能,开展城市更新行动,实施改造提升工程174个,改造老旧管网426公里,新建(xīnjiàn)公共停车位11399个,13条城市主要路段实现景观提升,创建省级精品街道(jiēdào)6条、美丽街区(jiēqū)3个,一批群众呼吁多年的项目建成投用。
大力优化(yōuhuà)公共服务,该市一体推进(tuījìn)背街小巷、弱电飞线等15项治理行动,群众生活更加便利。584个改造(gǎizào)后的老旧小区全部纳入15分钟生活圈,新改造的106个公交车亭、66个公厕、5个集贸市场遍布(biànbù)城区,60余家机关单位停车场(tíngchēchǎng)免费开放,居民游客共享优质服务。轻微不罚、首违免罚成为执法常态,城市烟火气有秩序更有温度。着力提升城市品位,中心城区武烈河、滦河沿岸亮化全覆盖,以生态为底色(dǐsè)的山水园林城市魅力更加彰显。空气质量始终保持全省领先,先后获评全国(quánguó)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、中国最具生态竞争力(jìngzhēnglì)城市。
培育时代(shídài)新风,提升城市文明内涵。承德坚持以双争(yǐshuāngzhēng)活动为引领,在弘扬主流价值上走在前、作表率,让文明承德可感可及(kějí)。扎实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(yìshí)试点建设,以文化和旅游为平台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(jiāoliú)交融,获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、全国首批旅游促“三交”计划试点城市。大力培树“道德模范”“身边好人(rén)”“文明市民”,涌现出全国道德模范范振喜等省级以上先进典型(xiānjìndiǎnxíng)1222人,居民群众崇德向善、见贤思齐、争光争气,城市道德底蕴愈加深厚。
该市出台文明行为促进(cùjìn)条例,推动文明从“软环境(huánjìng)”变成“硬约束”。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作用,开展“优化营商环境、共建文明承德”等10大文明行动,让垃圾分类、交通礼让(lǐràng)、随手志愿成为新风尚(xīnfēngshàng)。截至目前,全市创建全国文明村镇25个、文明单位33个、文明校园(xiàoyuán)9个、文明家庭3个,“做文明有礼承德人”外(wài)化为广大市民的自觉文明行为。
4月3日,在张家口市宣化区顾家营镇左家营村爱心超市(chāoshì),村民们正在用文明积分兑换日用品。 省文明办(wénmíngbàn)供图
张家口市宣化区(xuānhuàqū)左家营村
党员带头干 绘就新画卷(huàjuàn)
夏日的张家口市宣化区左家营村,一幅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铺展眼前:整洁的村道两旁,一幅幅墙体彩绘色彩斑斓;马场(mǎchǎng)内,游客们(men)在体验(tǐyàn)骑马的乐趣;垂钓(chuídiào)园里,三三两两的钓鱼爱好者惬意悠闲。这个曾经基础设施薄弱、产业单一的村庄,经过6年的发展建设,如今获评第七届全国文明村镇(cūnzhèn)。
近年来,左家营村坚持党群(dǎngqún)同心筑根基,以德治(dézhì)润人心,用善治提效能,通过物质精神双驱动,激活新时代乡村文明基因。
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坚持党的(de)全面领导,以(yǐ)坚强组织保障汇聚磅礴力量。
左家营村辖区面积3.68平方公里,常住人口1053人,党员46人。该村筑牢支部堡垒,设立“党员责任区”,实行“党员联户+网格化”创建(chuàngjiàn)模式,把组织推动(tuīdòng)(tuīdòng)、党员带动(dàidòng)转化为创建动能。广泛动员(dòngyuán)参与,健全村民议事会、道德评议会、红白理事会等自治组织,发挥村规民约激励约束作用,动员党员群众(qúnzhòng)积极参与矛盾调解、志愿(zhìyuàn)服务等工作。全心服务群众,推动文明创建与服务村民有机融合,通过32个小(xiǎo)网格的精细服务,为村民办实事好事600余件,实现了“服务到家、文明到心”。
坚实的物质基础是(shì)文明创建的保障,也是文明成果惠及于民的根本。
左家营村坚持兴业(xīngyè)富民强支撑,培强产业助增收(zēngshōu)。该村(gāicūn)始终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,一年新增一个新项目,先后建成左转汤泉水上乐园、跑马场、蟹稻共生特色种养基地等(děng)产业项目,带动100多名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,乡亲们得了实惠,越干越有劲。
人居环境换新颜,改善基础设施、建设休闲廊亭、修缮广场戏台、推进垃圾(lājī)治理、种养果木花卉,一年(yīnián)年投入,一年年变化(biànhuà),优美舒适的环境成为文明最直观的体现,人心聚拢了,幸福感提升了。
成果普惠暖(pǔhuìnuǎn)人心,用集体经济发展成果反哺民生(mínshēng),投资60万元建成400平方米互助幸福(xìngfú)院,安置了村内五保户、残疾人。每年拿出10万元帮扶困难群体、设立教育奖学金、提高村民福利,村民听党话、感党恩、跟党走(gēndǎngzǒu)的信念更加坚定。
崇德向善育新风。左家营村始终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创建主线,着力(zhuólì)培育文明乡风、良好(liánghǎo)家风、淳朴民风。
发挥榜样力量,常态化开展“好媳妇”“好婆婆(pópó)”“星级文明户”等(děng)选树宣传活动,设立“善行义举榜”,创新爱心超市积分管理,“好婆婆、好媳妇”白永梅和马小英、道德模范闫秀平等一批(yīpī)善心事迹,感染着(zhe)每一位村民。
加强文明浸润,组建(zǔjiàn)13支志愿服务队和文化团体(tuántǐ),“周六行动日”成为全村共识,广场(guǎngchǎng)舞比赛、厨艺大赛、晋剧表演等文化活动年年举办,上百名村民踊跃参加,丰富的文化生活使村民笑口常开。
该村大力推进移风易俗(yífēngyìsú),投资新建红白事大礼堂,免费(miǎnfèi)为村民提供场地、水电(shuǐdiàn)等服务,规定每桌用餐标准不超过300元,与过去在城里饭店办事儿相比(xiāngbǐ),一场至少可省3000元。大伙儿都说,人情债减轻了,乡风清爽了,日子更有奔头了。
2024年3月15日,沧州市运河区丽景社区邀请“中国好人”武春章为朝阳(zhāoyáng)小学师生以(yǐ)童谣的形式讲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。 省文明办供图(gōngtú)
沧州市运河区(yùnhéqū)丽景社区
优化民生(mínshēng)服务 提升文明素养
近年来,沧州市(cāngzhōushì)运河区公园(gōngyuán)街道丽景社区持续深化精神文明建设,优化社区民生服务,提升居民文明素养,努力(nǔlì)把(bǎ)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成居民“第二个家”,让文明创建可观可感、深入人心。日前,该社区入选第七届全国文明单位。
丽景社区坚持以创新理论凝心聚力,不断强化政治引领,让(ràng)党旗(dǎngqí)在基层一线(yīxiàn)高高飘扬。成立“春章(chūnzhāng)红色宣讲工作室”,14位宣讲员开展宣讲千余场,推动党的创新理论“飞入寻常百姓家”。组建(zǔjiàn)“党员+网格员+志愿者”服务联盟,依托“敲门行动”“联心卡”直通民情,共计解决民生实事1000余件。
同时,社区推动下沉工作队、包联单位组织共建、活动共办(gòngbàn)、资源共享,推出“便民工具箱”服务,建立居民互助机制,累计服务2000余人次,构建“人人参与、人人受益(shòuyì)”的(de)文明创建格局。
在深入开展(shēnrùkāizhǎn)双争活动中,丽景社区持续推动(tuīdòng)社会主义核心(héxīn)价值观落地生根。社区里有三位长期志愿(zhìyuàn)者,被居民(jūmín)亲切地称为“三宝”:“大宝(dàbǎo)”是年过九旬的“中国好人”武春章,以1500多首童谣传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;“二宝”是75岁的“河北好人”郭雪迎,义务传授武术28载;“三宝”是61岁的“沧州好人”张来福,无偿提供心理咨询服务近10年。在这“三宝”的引领下(xià),社区共组建16支特色志愿服务队,吸纳1258名志愿者,形成“讲文明(jiǎngwénmíng)、比奉献”的创建氛围。
注重道德养成,丽景社区常态化组织道德讲堂、百姓故事汇、身边好人选树等活动(huódòng),开设宣讲直播课、文化抖音号,广泛倡树崇德(chóngdé)向善、见贤思齐的文明风尚。同时,注重家风培育,建好用好家教家风教育实践(shíjiàn)基地,鼓励居民传家训、立(lì)家规、扬家风,累计举办家长沙龙、文明家庭创建等活动95场,以良好家风促进社区和谐(héxié)。
聚焦民生需求,汇集文明力量。丽景社区坚持以品牌管理提精度、活动机制保温度、群众(qúnzhòng)参与拓(tuò)广度,持续强化民生服务实效(shíxiào)。坚持项目化运行,社区依托实践站孵化了“文武小院”“爱心理发”“三为书屋”等12个文明实践品牌项目,有针对性(zhēnduìxìng)地满足群众各类需求。
坚持常态化服务,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全年(nián)开放,月月有主题,周周有活动,连续3年组织(zǔzhī)季度健康体检,连续9年举办读书节,同时充分利用晚间、周末时间(shíjiān)开展(kāizhǎn)丰富的文化娱乐活动。坚持社会化参与,社区整合辖区医疗、法律、警务、教育等(děng)专业资源,定期开展义诊、普法、非遗展示等活动,推动“养老有温度、育小有力度”。
丽景社区党委书记张(zhāng)金利介绍,下一步,他们将持续巩固和深化文明(wénmíng)创建成果,以更优质的服务惠及群众,让文明之花更加绚烂多彩。
日前,许红阳(hóngyáng)教儿子雕刻木雕作品。 省文明办供图
刻刀传技艺 匠心(jiàngxīn)传家风
“木雕(mùdiāo)技艺是我们家族传承的瑰宝,也涵养了我们家的家教家风(jiāfēng)。作为一名90后,我既要(yào)(yào)让非遗技艺在新时代火起来,也要让好家风永远传下去。”近日,第三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、石家庄许红阳(hóngyáng)木雕博物馆馆长许红阳,深情讲述了他传承井陉木雕技艺与弘扬优良家风的历程。
井陉(jǐngxíng)木雕是(shì)河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,传承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。许红阳家族是这门技艺的守护者(shǒuhùzhě),到他已是第十三代传人。
对许红阳而言,木雕是“流淌在血脉里的家族记忆”。“从小闻着木屑的清香,看着父亲雕刻(diāokè),那刻刀落下的声音(shēngyīn),就像在我心里(xīnlǐ)奏响的乐章。”许红阳说,在父亲引导下,他7岁学画,13岁拿起刻刀,经过多年努力,不仅掌握了(le)核心技艺,更深刻体悟到木雕不是博物馆(bówùguǎn)里的标本,而是活在家庭日常生活中的文化基因。
如今,他也开始教导儿子学习(xuéxí)木雕,将(jiāng)那份对传统的敬畏心、对匠心的责任感和对文化的认同感代代相传。
在许红阳看来,家风是非遗传承的(de)隐形(yǐnxíng)密码。学习木雕的过程异常枯燥艰辛,长辈们常以“玉不琢,不成器;木不雕,难成品”的古训教导他(tā),要耐住寂寞、不怕吃苦。
儿时,许红阳抱(bào)着几十斤木头一坐数小时,刻刀磨破手是家常便饭。
长辈们强调:“雕刻时每一刀都很重要,特别是要下好(hǎo)第一刀。做人也一样,要走正道,一步一个脚印。”这(zhè)让他领悟到,“做人做事和木雕一样,虚浮(xūfú)不得”。
从构思、构图到选料、雕刻、打磨,一件作品(zuòpǐn)往往耗时半月甚至一年。“精益求精是我们匠人的本分。”秉承这一信念,许(xǔ)红阳潜心钻研,将薄浮雕技艺的雕刻薄度精确控制在2毫米到4毫米之间(zhījiān)。
“不怕吃苦、踏实做人、精益求精”的家风(jiāfēng),已(yǐ)融入血脉,成为比技艺更珍贵的传承,并由他继续传递给下一代。
“把老祖宗的手艺藏在家里,不如敞开大门让更多人(rén)看见。”许红阳这么说的,也是这么做(zuò)的。自2015年起(qǐ),他便与爱人推广木雕技艺,开展公益活动200余场。他们带着作品与工具走进十多所院校,设立(shèlì)木雕创新工作室,累计培训学生3万余名。
今年,在有关部门支持下,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成立木雕非(fēi)遗专业,许(xǔ)红阳和父亲、妻子均成为特聘老师。“手把手教孩子们握(wò)刀、雕刻,孩子们第一次刻出完整的图案时,眼睛(yǎnjīng)亮得像星星。”许红阳欣慰地说。从孩子们眼中闪烁的好奇与热爱里,他看到了非遗传承的希望种子正在播撒(bōsǎ)。
许红阳表示(biǎoshì),他将与更多家庭一起,将文化传承与家庭文明建设相(xiāng)融合,让爱国爱家、相亲相爱、向上向善、共建共享的新风吹遍千家万户,让古老(gǔlǎo)的木雕技艺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绚丽的文明之花。
2024年9月,衡水(héngshuǐ)学院学生(xuéshēng)志愿者为2024衡水湖马拉松赛提供志愿服务。 省文明办供图
建文明校园 育时代新人(xīnrén)
近年来,衡水学院积极推进文明校园创建,取得(qǔde)显著成效(chéngxiào),今年5月获评第三届全国文明校园。
学院党委切实履行(lǚxíng)主体责任,领导干部带头讲思政课。挖掘本地红色(hóngsè)文化等思政资源,构建覆盖课堂、校园、社会的立体网络。创新开展思政课校外实践教学,聘任11位(wèi)道德模范、行业精英担任校外思政课导师,将课堂搬到田间(tiánjiān)地头、企业车间、法庭现场,形成理论课堂、第二课堂、实践课堂、网络课堂联动的教育教学模式(jiàoxuémóshì)。
思政课不仅应该(yīnggāi)在课堂上(shàng)讲,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。“行走的思政课”让学生在现实场景和亲身体验中“学思践悟新思想”,切实提升了实践育人(yùrén)实效。
学院把精神文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,深化校园文化(wénhuà)(wénhuà)建设和文明校园创建,“守正出新”校训、“尊师爱生、严谨唯实(wéishí)”校风深入人心。开展“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”等活动,构建“1+8”传统文化课程(kèchéng)群,将衡水内画(huà)、武强年画等文化瑰宝融入课程体系,形成“董子+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模式。
衡水学院注重师德师风,弘扬教育家精神,建立“榜样引领—警示教育—实践养成”机制,培树师德典型,150余人获全国模范教师(jiàoshī)、河北省师德标兵等(děng)称号。学院扎实开展基础创建,“道德讲堂”长年不辍,近5年评选文明师生2740余人,文明院系(yuànxì)、文明班级、文明宿舍、文明社团(shètuán)等911个。学院年度人均(rénjūn)志愿服务时长50多(duō)小时,5年来参与衡水湖国际马拉松赛(mǎlāsōngsài)等志愿服务达30万人次,“衡院志愿红”成为亮丽风景。
学院(xuéyuàn)坚持校企地合作,实施“服务衡水行动计划”,构建应用型(yìngyòngxíng)人才培养模式,建设省级科研平台14个、组建89支专家团队,学院教师与地方企业技术骨干(jìshùgǔgàn)携手指导学生(xuéshēng),加速(jiāsù)学生成长。近年来,全院学生在各级各类学科专业竞赛、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奖2138项,其中获省级以上学科竞赛奖励1462人次。
衡水学院党委书记牛泽彬表示,学院将以人才之智、文化之力(zhīlì)、文明之风,把(bǎ)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到实处,为新时代(shídài)精神文明建设贡献力量。(河北日报记者 薛惠娟 高 珊)
关注河北(héběi)新闻网,了解河北最新新闻。




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