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资讯 正文

“六一”宋陵寻溯文明

体育正文 150 0

“六一”宋陵寻溯文明

“六一”宋陵寻溯文明

□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王延辉(wángyánhuī)/文、图 麦收时节,河南巩义,与宋代(sòngdài)皇陵“同框”的一块块麦田(màitián),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人。 6月1日(rì),适逢端午小(xiǎo)长假,不少孩子的“六一”儿童节就是在周遭都是麦浪泛金的宋陵度过的。 巩义宋陵,又称“七帝八陵”,有着我国现存最完整(wánzhěng)的(de)古代陵墓造像群之一(zhīyī),被誉为“地上的露天石雕博物馆”。那些(nàxiē)散落在田间的帝陵神道两旁石像生犹如“麦田的守望者”,伫立千年,见证一次次播种、一季季收获。 从郑州驱车1个多(duō)小时(xiǎoshí),靳楠、孙蕊夫妇带着3岁多的女儿在中午前赶到了位于西村镇滹沱村的永熙陵。靳楠酷爱历史文化,又是一年麦收(màishōu)季,他专门为女儿装扮了一身宋制汉服来宋陵打卡拍照。 依偎在石像生旁,微风拂面,身后是大片金黄的麦田,小姑娘笑得合不拢嘴,靳楠为女儿和妻子拍下一个个美好瞬间(shùnjiān)。“现在就是给孩子留个印象,当她(tā)大了(le),看到(kàndào)那些影像,自然就会知道曾经驻足的地方历史有多厚重。”靳楠说着,忙不迭地给女儿抓拍了一张靓照。 石像生(shēng)前,游人驻足凝视。“东陵狮子,西陵象,滹沱陵上好石羊。”人群中,一位白发老者(lǎozhě)向孩子们娓娓讲述每座皇陵石像生的独特之处。老者名为贾遂超,是退休教师(jiàoshī),年近古稀,没事儿就在(zài)家门口的永熙陵上讲解宋陵和宋史。 “中国有很多麦田(màitián),但有宋陵石像(shíxiàng)生的麦田,只有河南有,只有巩义有。”从太原驾车,郝少杰带着上小学三年的女儿郝芮唯来到巩义宋陵。“爸爸,石像真高,脸还胖乎乎的。”郝芮唯穿梭在永熙陵的石像生间,不远处麦田里的联合(liánhé)收割机隆隆(lónglóng)作响。 “一直(yìzhí)想来看看,这一次总算能带着(zhe)女儿来看课本里学的历史。”郝少杰直言,“得偿所愿,不虚此行。” 每一座帝陵附近的道路上都停着(zhe)车,有(yǒu)的还是大巴车。“老白,你咋(zǎ)也在这里?”在芝田镇八陵村的永泰陵,张君一见到了在北京都难得一见的白郁,这次她和十多人组团来巩义(gǒngyì)宋陵,有的特意带上了孩子实地寻溯中华文化。 “之前也多次(duōcì)来,但一到麦收(màishōu),还是很惦念这里的宋陵和麦田。”张君一说。 有很多人心心念念着麦田中的宋陵,尤其是(shì)摄影爱好者。 在滹沱村村民(cūnmín)刘雪云家的3亩麦田里,20余件石雕像有规制地分布着;几百米远,高铁从高架桥上飞驰而过。这样极富穿越感的动静组合,让她家的麦地,成了“网红打卡点(diǎn)”。重庆(chóngqìng)摄影师周健绝不放过这个(zhègè)最佳的拍摄点。 “今年我已经(yǐjīng)来巩义宋陵三次了(le),想把这里的春夏秋冬都拍了,做成影集送给孩子。”周健由衷感慨,“历史与自然在这里融为一体,传统和现代在这里相互交织(xiānghùjiāozhī),太羡慕河南有这么多宝地和宝贝。” 中华文明(zhōnghuáwénmíng)博大精深,值得多到实地去寻溯。这个小长假,郝少杰带(dài)着女儿还打卡了济源的(de)古建筑济渎庙,去了偃师二里头遗址。“寻的是根,溯的是源,找的是魂,寻溯的多了,文化自信就扎下(xià)了根。”他深有感触地说。
“六一”宋陵寻溯文明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